【編者按】歲月變遷,人事更替。有些身影,卻歷久彌新。 他們宛如閃閃燈塔,又如參天大樹,在言傳身教中,提供學問坐標系和品格營養(yǎng)液,示范風骨與風度,傳承學問與抱負,為后輩成長、學術繁榮贏得時間、空間和方向。在120周年校慶前夕,學校組織青年師生尊取張之洞、章文才
自掏腰包 鼓勵種菇1979年春,楊新美赴日本考察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考察所見所聞令他暗下決心,要“盡快把祖國的食用菌事業(yè)搞上去”。
回國之后,他在鄂西北和陜南山區(qū)一路跋山涉水,開展食用菌生產資源調查。
在隨州市三里崗區(qū)楊家棚村,村民靠賣炭勉力維持生計,大片山林被破壞,鄉(xiāng)親們日子過得苦巴巴。調研中,楊新美發(fā)現(xiàn),“這里很適合栽培香菇!”三里崗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櫟木資源,正是引導農民致富的寶藏。
當時山區(qū)閉塞,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未吹到,當?shù)剞r民并不認為香菇能給他們貧困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楊新美拿出自己的課題經費和個人收入補貼給香菇種植戶,無償贈送優(yōu)良菌種,每種一個段木還補貼農民1毛錢。不僅自討腰包貼經費,楊新美和他的助手還把香菇生產從制種、接種、菇場管理,到害蟲害菌防治、采菇、烘烤、分級等一系列技術都帶到村里,進行現(xiàn)場示范和講解。
就這樣,山區(qū)農民種菇的熱情被激發(fā)起來了。1981年初,楊家棚村的農民紛紛種植香菇,菌種供不應求。很快,農民發(fā)現(xiàn)種植食用菌不搶農時,不占糧地,投入少、產出高、收益快,有的嘗到甜頭的農民自發(fā)地在家門口貼上了“教授下鄉(xiāng)來,農民發(fā)了財”的對聯(lián)??嘀凶鳂?選育良種1979年,楊新美定址三里崗的木瓜園,把它作為全國第一個進行香菇良種選育及其新法栽培的基地。
為了找到合適的品種,年近七旬的楊新美親自帶隊,翻山越嶺采集野生香菇、木耳菌種。他白天跋山涉水的去采集菌種,晚上回到居住的旅店進行菌種的分離。采集到菌種后,必須得等到夜深人靜之時,房間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時候才能進行菌種的分離工作。
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跋涉奔波之后,共采集到181個野生菌種。1980年3月上旬,接種工作展開。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山上的幾間四面通風、屋頂透光的土坯房就是楊新美他們的住宿點,做飯的炊具等都是當?shù)赝赓Q部門臨時送來的?!爱敃r沒有電,就點煤油和蠟燭,木板上鋪稻草就當床了?!睏钚旅澜淌诘膶W生呂作舟回憶到。當?shù)剞r民眼中的楊教授,則常年是一套中山裝、兩套工作服輪換著穿,生活特別簡單,工作緊張時一天只吃兩頓飯。
學生們回憶,當時的一個小快樂就是:節(jié)假日里師生小聚時的一份“香菇燉雞”。這道極其難得的“硬菜”,既能品嘗到自己的研究心血,又可以好好改善下伙食。
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楊新美和他的研究生進行蹲點試驗,一待就是數(shù)年,精心篩選出“7925”、“7917”兩個高產品種,開發(fā)了打孔接種、樹皮封口、浸水催菇等技術,使香菇段木栽培從半人工栽培跨入人工栽培的歷史性跨越,段木產量激增10倍。
30多年后的今天,隨州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區(qū)域性菌種生產供應基地。
(本文由學通社記者劉晨整理,資料來源于各類史料檔案、紀念文集、重要文獻和主流媒體公開報道,限于歷史久遠,如有錯漏,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