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導師之情長駐心中





  在我于海洋學領域學習和工作的年代里,受到許多前輩與老師的提攜和幫助,海洋大學的楊作升教授當屬其中之一。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初期,我來到位于青島的山東海洋學院(即:現(xiàn)在的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開始學習海洋地質學與其它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那時我對海洋學領域十分陌生,求知的欲望促使我十分努力地學習各種相關的知識,楊作升老師大約也就在那段時間從美國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回來,很快我便認識他了。在我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履歷中,記錄著楊作升老師當年所教授的課程,那是關于沉積動力學與粘土礦物學方面的知識。
  與今天相比,1982-1985年期間青島的生活條件是比較艱苦的。不僅學校食堂的伙食比較差,而且冬季房間中也沒有取暖的設施。那時的海洋地質系在一座舊時的德國軍營建筑里。1983-1984年的冬、春之際,先生就在位于海洋地質系二樓東南角的一個實驗室兼辦公室的房間中授課予我。冬天的陽光懶散地從海的另一邊升起,直到中午的時分才將一束陽光透過格子窗撒到木板鋪就的地面上。我們圍坐在一只電爐邊取暖,先生向我講解近海沉積物的輸運問題。站在實驗室中一架老式的X-光衍射儀旁邊,先生給我講授利用X-射線分析現(xiàn)代海洋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的技術,親自向我演示利用真空抽濾、壓片制備樣品的技術,利用乙二醇、甘油等試劑處理沉積物以區(qū)分不同類型的粘土礦物,還詳細為我解釋河口與近海的懸浮顆粒物和沉積物的X-射線衍射圖譜。我本人關于近海沉積物的粘土礦物的成分分析的知識與技能基本上都是得益于先生在那段時間的指導。
  我記得那時在先生授課的實驗室兼辦公室的房間中有一個大的實驗桌,有時我們也會圍坐在桌旁,先生給我講解當時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的一些相關的文獻。那個時候國外的學術期刊也很少見得到,而且大都是影印的文本,時間上也滯后很多,如果老師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并為學生講解一些國際上近期相關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的幫助是很大的。我最早接觸到來自黃河與長江的礦物與化學成分的差別以及利用它們來甄別黃、東海中沉積物的來源與收支這一重要的科學命題即來自先生在那段時間的啟發(fā)和教誨。
  與現(xiàn)在的學生們相比,我是幸運的,因為20多年前研究生的數(shù)量比較少,所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授課與解惑的方式基本上是一對一的,只是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那段時間老師對學生的釋疑與知識的傳授會在自己一生的工作與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若干年之后我也成為了老師,學生多了起來,便不會再有那種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心中為他(她)們感到遺憾。
  我在碩士研究生學習畢業(yè)之后,也有一段比較短的時間留在先生的身邊工作。1985年夏季,我參加了由先生主持的一個中 -美合作關于黃河口與渤海南部沉積動力學的研究項目,包括在調(diào)查船上的觀測與樣品采集工作,于是便有更多的機會在先生的直接指導下認知沉積物在河口的搬運機制與其在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下的表述問題。我自己也在實踐過程中得以成長,其中關于利用聲學探測技術認識水體中懸浮顆粒物的垂向分布、沉積物剖面結構和水下地形的解釋等都是我在那段時間接觸到的研究內(nèi)容??上М斈甑闹?美合作的計劃尚未結束,我便離開了青島。
  我從歐洲讀書回來已是5年之后的事了。因為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轉向了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領域,親聆先生教誨的機會少了,但仍然保持著與先生的聯(lián)系。先生也一直幫助、鼓勵著我,時常感到先生給予的關懷。每次見面,先生總是問詢我的工作與學習情況,從先生的那和善的目光中我感到溫暖。在我自己的生活遇到困難的時期,先生亦幫我排憂解難,我自己也愿意仍然如同當年做學生一般向先生請教問題。
  欣聞先生近期70壽辰,回想過去的20多年中與先生一道工作與生活的往事,感觸頗多。當年生活在先生身邊時,不曾悟道,卻不知在自己后來的生活中受先生的影響頗深!
  愿先生身體健康,心情愉快。2007年12月15日于麗娃河畔張經(jīng),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職于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批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82年在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85年在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質系獲碩士學位,1988年在法國居里大學獲博士學位,爾后在巴黎高師與荷蘭海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任利物浦大學客座研究員、安特衛(wèi)普大學客座教授,暨南大學、國家海洋局二所與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與兼職研究員等職。研究方向為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先后主持近20項國家和部委重要項目。主編著作6部,發(fā)表研究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約70篇。先后擔任 “Estuaries”,“Water,AirandSoilPollution”等四個國際學術刊物和多家國內(nèi)核心刊物的編委,在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合研究的科學指導委員會等7個國際學術組織和4個國內(nèi)學術機構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