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憶我在黨的培育下的成長



  我的入黨初心天津市解放后,我作為首批在學校中發(fā)展的共產(chǎn)黨員,于1949年9月14日在北洋大學 (即今天津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0月,因天津市黨組織尚未公開,我們秘密開展了入黨宣誓儀式,時間在深夜零點之后,地點在天津女子師范學院圖書館樓的地下室,監(jiān)誓人是天津市委組織部領導謝毓同志,領誓人是北洋大學地下黨黨支部組織委員聶壁初 (后曾任天津市市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參加宣誓的候補黨員4人。
  在宣誓前,每個人要先發(fā)言,向黨組織匯報個人的入黨動機。我在匯報時是這樣說的:“我1948年秋考入北洋大學后,在校園濃厚的進步氛圍感染下,參加了大學一年級學生開展的‘要公費’‘要面粉',以及后來的‘反南遷'‘應變護?!纫幌盗袑W生運動,并被選舉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聯(lián)合會的執(zhí)行委員。當時校園被國民黨軍隊占領,我們組成護校隊日夜巡邏保護學校資產(chǎn),深夜里在僻靜的角落,用袖珍收音機收聽解放區(qū)的廣播,我聽到了一首名為《望見了北斗星》的歌曲,‘望見了北斗星,知道了方向……共產(chǎn)黨好比那火紅的太陽……跟著他自由的花兒開放,跟著他民主的歌兒高聲唱,跟著他幸福的日子過得好,跟著他勝利的果實大家享……’的歌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覺得我應該跟著共產(chǎn)黨走,因為共產(chǎn)黨不僅可以使我獲得幸福,而且在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謀幸福。與此同時,北洋大學地下黨員組織的讀書會引導我學習了《新民主主義論》等進步刊物,再加上1949年天津市解放以后,我親眼目睹共產(chǎn)黨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辦實事的實際,更進一步堅定了我跟著共產(chǎn)黨走、努力爭取做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決心,這就是我的入黨動機?!碑敃r的發(fā)言表達了我要爭取成為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干中學、“在戰(zhàn)斗中成長”
  1949年春,在北洋大學黨組織的領導下,我被選舉為解放后北洋大學第一屆學生會執(zhí)行委員。執(zhí)委會中黨員和民青 (即團員)組成了一個小組,我當時是民青。第一次小組會在深夜里秘密進行。會上,學校地下黨黨支部書記楊啟紹同志著重講了公仆意識,強調(diào)要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勤務員;他指出要在干中學,“在戰(zhàn)斗成長”,還指著我說:“你是一年級大學生,沒干過大學的學生會工作,邊干邊學嘛!”這次會議讓我很受教育。
  擔任學生會執(zhí)委,我想為大家做點事,當時學校還沒有洗澡的地方,我就從找浴室的房舍開始,再到采購電機、水泵、管線等器材,最后請人安裝施工,終于在校園里建成了一個大學生的公共浴室,解決了“洗澡難”的問題。此后,直到我1952年畢業(yè)前,黨組織又指派我做共青團的工作,先后擔任了校團委會的組織部長和副書記,并教育我“在戰(zhàn)斗中成長”,邊干邊學,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為日后我的進一步成長打下了基礎。
  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成立,學校黨組織分配我擔任石油機械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當時,全系只有教師黨員4人、學生黨員4人,因為黨員人數(shù)太少,教師與學生一起組成了一個黨支部。黨支委會3人,我擔任書記兼統(tǒng)戰(zhàn)委員,我那時才24歲,與兩位女同志一起挑起初建的機械系全系工作的擔子,深感責任重大,如履薄冰。
  當時,因校行政還任命我為機械系系主任助理,所以我首先碰到的難題,就是如何協(xié)助系主任蔡伯民作好系行政工作。面對這樣一位年長的黨外高級知識分子,我作為年輕的系黨支部書記,就在想如何作他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我想起了學校閻子元院長、賈皞書記在分配工作時,跟我談話時說過的話:“你要放手大膽工作,在戰(zhàn)斗中成長起來。”我曾在玉門油礦實習過一年,就經(jīng)常與蔡伯民談玉門油礦的人和事。后來,學校聘請了原蘇聯(lián)煉廠機械專家?guī)炱澞嶙舴驗闄C械系顧問,我就幫助他與原蘇聯(lián)專家研究工作。就這樣,我們漸漸能經(jīng)常談心,且能談到政治思想上進步的話題。于是,1956年北京市在高級知識分子中發(fā)展黨員時,蔡伯民終于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通過這件事,我實實在在地嘗到了“干中學”的甜頭,闊步沿著“在戰(zhàn)斗中成長”的道路前進。
  自1953年到1984年,我先后擔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主任,與全系師生員工一起,為建設好機械系整整奮斗了31年。從1984年至1992年我擔任了學校的副校長,仍然是“干中學”,與全校師生員工一起為學校發(fā)展努力奮斗。1992年調(diào)回北京后,無論是擔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的4年,還是退休后被返聘為院、校教學專家組組長的15年,我還是在“干中學”,為學校在北京的重建增磚添瓦。
  我在參加九間房村北京石油學院創(chuàng)建、鹽堿灘上建成石油大學(華東)、昌平蟒山下建設石油大學(北京)的過程中,按照黨指引的“干中學”前進,終于使我“在戰(zhàn)斗中成長”為一名新中國的教育工作者。
  實踐出真知1951年,時任燃料工業(yè)部石油管理總局副局長、我國著名采礦專家嚴爽來北洋大學作動員報告,動員大學生學習石油專業(yè),到艱苦的行業(yè)中去奮斗。我響應黨的召喚,報名學石油。但是,當時攻讀石油機械專業(yè),一無教師,二無教材,怎么辦?石油管理總局提出學生到玉門油礦實習一年,在生產(chǎn)實踐中學習。經(jīng)教育部批準,攻讀石油機械專業(yè)的20位同學在1951年7月3日奔赴甘肅玉門油礦。路過北京時,在送行會上,燃料工業(yè)部副部長劉瀾波,要求我們好好學習《實踐論》,深刻領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讓我們充分作好艱苦奮斗的準備,化古人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為“春風普度玉門關”。一路上,我們走了半個月,坐敞篷卡車、吸揚起的塵土、吃鍋餅干糧、住車馬大店,接受了艱苦奮斗的生動實踐教育。
  到玉門油礦后,在歡迎大會會場大禮堂的后墻上,看到大幅油畫———玉門油礦的開拓者孫健初(地質(zhì)學家)、嚴爽、靳錫庚(采礦學家)在戈壁沙灘上,手牽著駱駝韁繩、馱著重物、艱難行走的畫面,使我深受教育,堅定了我為祖國石油工業(yè)奮斗終生的信念。在玉門油礦實習的一年中,我們先在鉆探大隊與鉆井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上班乘卡車,夜間披著老羊皮,穿過荒無人煙的戈壁沙灘,到幾十公里外的石油溝井場;喝祁連山的雪水;吃自帶的干糧;干的活兒是在起下鉆作業(yè)中手提幾十公斤重的卡瓦和打大鉗等重體力勞動。但是,幾個月下來,整套石油鉆井機械的結(jié)構組成、工作原理、技術性能以及全部鉆井工藝過程對鉆井機械的要求等,我們?nèi)紝W習到了。我將這些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編寫成了厚厚的一本《實習報告》(后曾作為《石油鉆井機械》教材)。我們?nèi)〉昧藢I(yè)知識與技能和思想政治上的全面豐收,體會到了“實踐出真知”。
  此后,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先后到采油廠學習采油機械,到保修站學習動力機械,到機械廠學習制造工藝,到鉆機安裝工地學習整套鉆機安裝,收獲頗豐。在鉆機安裝工地,正趕上我國第一部引進原蘇聯(lián)的井深3200米的“伍德”鉆機運到,我們參加了全套鉆機的全部安裝過程。在《實踐論》指引下,它終于開了花、結(jié)了果。
  1952年我從北洋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清華大學石油系機械教研室作教師,我與其他三位教師一起挑起了在我國創(chuàng)建第一個石油礦場機械專業(yè)的擔子。我以實習所得為基礎,編寫教材、備課,為這個專業(yè)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班開設了以前沒有過的新課“石油礦場機械的安裝與修理”,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
  1965年,我國發(fā)現(xiàn)了天津大港油田,因該油田與渤海大陸架相連,所以石油部號召“下海找油”,掀開了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fā)的熱潮。我響應號召,決定從陸上石油礦場機械轉(zhuǎn)向?qū)9ズQ笫脱b備。怎樣學?怎樣教?又面臨著空白,需要填補。
  我想到了黨指引我走的“實踐出真知”的道路,于是通過三次實踐進行了海洋石油裝備的“充電”。第一次是去上海海洋石油地質(zhì)局的研究所和滬東造船廠及安亭探礦機械廠,參加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改裝、建造成的雙體鉆井船“勘探一號”的生產(chǎn)實踐,我全面學習到了有關鉆井浮船及其各種裝備的設計、建造知識。與工人師傅在車間研究修改設計圖紙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什么是“圖紙上的一條線,工人師傅一身汗,國家的財產(chǎn)千百萬”。第二次實踐是去南海東部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錨地,我參加了剛從新加坡羅布雷造船廠購買的我國第一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勘探二號”的驗收及第一口井的鉆井工作。從工作實踐中,我學習到了與鉆井浮船不同的另外一種類型的海上石油裝備的全面知識。在海上鉆井時,我們遇到浪高15米的強臺風,平臺上工人師傅奮不顧身地忘我戰(zhàn)斗精神使我深受教育。第三次實踐是去南海西部距離海南島三亞市92海里的鶯歌海錨地,我參加我國從挪威購買引進的第一座半潛式平臺的驗收、培訓及第一口井的鉆井工作。通過工作實踐,我又學習到了第三種海洋石油平臺的知識,開拓了視野。在一次維修固井泵時,齒輪打斷了工人師傅的一根手指,他仍頑強地堅持將固井泵修完,給我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課。
  三次實踐,使我這個“新學生”學到了真知。此后,我整理心得、收集資料,編寫出了教材《海洋石油鉆采裝備與結(jié)構》,開設了“海洋石油鉆采設備”課程,建起了海洋石油鉆采設備研究室,招收了第一批海洋石油裝備專業(yè)研究生,我國高等學校中開始出現(xiàn)了海洋石油裝備的教學與科研。
  為人民服務我從1952年任教以來,至今已有66年之久,我是人民的兒子,我就要一輩子做一名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的人民教師,為人民服務。人民教師為人民,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就是要為人民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顺刹?。教書就是要講好課,向?qū)W生傳授知識與技能;育人就是通過言傳身教,指引學生健康成長,乃至成才。提到講好課,記得在山東東營時一次畢業(yè)生座談會上,一位學生發(fā)言時說:“老師們講的一堂課,若一輩子作教師,可能要講上幾十遍,但是,我們學生可能一生就聽這一遍。”這位學生的發(fā)言,讓我很受啟發(fā),也把他的發(fā)言作為我的座右銘。談到教師的育人,我認為,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育人就是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為人、處事、治學諸方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有這樣的潛移默化,才能夠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洹Ⅲw魄健強的祖國需要的人才。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僅以作好教書育人的要求警示自己,還想把我走過的彎路、取得的教訓告訴年輕教師。因此我先后編寫出版了《論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寄語大學生》兩本書,前者是為了教書,后者是為了育人,期望我能在為人民服務,作人民教師方面盡綿薄之力。
  我66年的教師生涯還在延續(xù),但是它是有限的;我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仍在跳動,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卻遠遠沒有完成,希望我能闊步邁入新時代,在新長征路上再譜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