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文化大講堂暨“魯彬之學術講堂”第十三期在我院舉行">
電子報
電子報

一場春雨潤春花 一場講座長精神
濱州文化大講堂暨“魯彬之學術講堂”第十三期在我院舉行



本報訊(記者 高艷英 通訊員 傅智端)一場春雨潤春花,一場講座長精神。4月9日晚19點,濱州文化大講堂暨魯彬之學術講堂第十三期如約在濱州職業(yè)學院開講。雖然春雨乍寒,料峭襲人,但絲毫沒有阻擋市民學習的熱情,甚至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傾聽高品質的講座。

講座由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譚好哲應邀主講。講座題目為《藝術一定是美的嗎?——當代藝術觀念的新變化》 。教務處、生物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全體師生參加。

講座中,譚教授講到: “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 ”引用了高爾基的名言后,譚教授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動物的生成離不開審美和藝術的修養(yǎng)。就個體而言,愛美是人的天性。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是現代的事情,但對美的現象的研究卻古已有之。 ”隨后,譚教授以西方美學為例,詳細講解了人類對于美的認識歷程以及西方美學史中顯示出來的審美發(fā)展歷程。

譚教授重點闡述了藝術與人生修養(yǎng)之間的關系。 “人類三種基本價值:真、善、美。人生三大追求:求真——科學認識;向善——道德實踐;唯美——藝術審美;在這個問題上,王國維居功至偉。 “追求藝術,可以豐富閱歷、陶冶情感、放飛想象、美化生活” ,譚教授說,追求藝術對人生經驗有擴展和雅化的作用。

藝術如夏花秋葉,美麗感性令人可愛,增添人生的色彩和趣味。但僅有感性和趣味是不夠的。在審美和藝術的感性爛漫中包含著深邃、嚴肅的人生問題,這需要借助于理性來思考。因此,對美和藝術的研究是必須的。人生既需要欣賞和感受自然和藝術之美,又需要對自然和藝術之美進行嚴肅認真的理性思考,從而領悟和把握人生的真諦。不會欣賞美和藝術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不能思考嚴肅問題的人生是虛浮淺薄的。將感性的爛漫和理性的深邃和諧統(tǒng)一起來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最后譚教授呼吁:學會做一個思想者。與美相伴,與藝術相伴,與對美、藝術和人生的思考相伴,將開啟人生的智慧之門,踏進人生的凱旋之門!

“談笑有鴻儒,學而時習之” 。譚好哲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向師生們講述了藝術的美以及藝術觀念演變、變化,讓同學們認識到了美的重要性。藝術源于生活,生活源于感悟,藝術源于甚至高于生活。此次活動全程譚教授都是站著為同學們授課,這種精神和修養(yǎng)很值得同學們學習?;顒蝇F場氣氛輕松,愉快。

此次活動讓同學們了解了當代藝術觀念的變化,認識到了藝術之美、藝術美的千百種形態(tài),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師生們綜合素養(yǎng)。

魯彬之學術講堂·濱州文化大講堂由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濱州職業(yè)學院主辦;濱州市文化館、濱州市圖書館、濱州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承辦;濱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山東崇廣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協(xié)辦,得到了大眾網濱州頻道、齊魯網濱州頻道、FM104.2電臺等媒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