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受導師資助,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參加學術會議
畢業(yè)論文答辯圓滿落下帷幕,等待領取碩士畢業(yè)證書和博士錄取通知書的我,著實不敢相信距離當日初入海大的歡欣,已經(jīng)過去兩年了。作為一名專業(yè)碩士,雖然只能在這里停留短短兩個春秋,但是這已經(jīng)足以促成我莫大的改變,而這個改變的觸發(fā)者,就是我的導師任東升教授。跟著導師做科研的時光,是找尋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的時光。
與導師結緣,是在導師開設的基礎筆譯課上。那時作為一名口譯專業(yè)新生,我對筆譯的熱情并不高漲。不過,我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篇與導師當時正做的研究相關的文章,就把它給導師看了看。之后,導師就引導我寫關于這篇文章的論文,并經(jīng)常發(fā)來一些文獻讓我鉆研。萬萬沒想到,本來偏向于實踐的我,竟然開始對理論感興趣,看著一摞摞文獻,我油然生出敬畏之情,這都是學者們夜以繼日思考的成果,值得認真研讀。
雖然當時逐漸喜歡上了科研,并且對導師創(chuàng)建的國家翻譯實踐理論體系很感興趣,不過,作為一名口譯研究生,用來做科研的時間比較緊張。我當時的導師是張樹筠老師,張老師是我研究生階段的啟蒙老師,是個非常有魅力的、親切的老師,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給了我很多指導,我非常感恩在步入海大的第一天就幸運地接觸到這么有智慧的老師。但是在研一下學期,因為我對科研的熱衷,也為了方便論文指導,在張老師的支持下,我轉到了任老師門下。
正式成為任老師的學生之后,我更加專注于科研,每天奔波于宿舍和圖書館之間,保持著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看似不諳世事的狀態(tài)。施一公教授曾說,只要將科研當做樂趣并全身心投入,將其做到最好,其他的一切都會自然而然涌向你。導師也支持學生專心搞科研,畢竟,工作的時間有幾十年,學生時代卻稍縱即逝??!
導師雖然平時對學生關心包容,但是在科研上卻十分嚴格。有一次我把自己糾正過多遍的論文拿給導師看,導師逐字校對,找出許多我沒有注意到的標點錯誤,這種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讓我敬佩,也激勵我追求更加規(guī)范地書寫論文。跟隨導師以來,我耳濡目染了許多優(yōu)秀的科研習慣,2015屆碩士畢業(yè)生高玉霞師姐曾將導師培養(yǎng)研究生的模式分成 “明確科研的意義-接受系統(tǒng)的科研訓練-因材施教,揚長避短”三個主要部分,我對此深表贊同。此處,我想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補充,講一講導師帶給我的科研啟發(fā),那就是明辨方向,明悉方法,明誓信念。
首先,明辨方向。人無方向不可成事,科研方向的確立需吸收多家之精華。導師為了夯實我的學術基礎,培養(yǎng)學術交流意識,曾資助我參加學術會議。參加學術會議的經(jīng)歷大大開闊了我的學術視野,對所研究領域有了嶄新的理解。當然,做科研切忌跟風,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做到將自己的研究融入熱鬧的百家爭鳴,而后在其中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一隅之地。初做科研時,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別人就是這么做的”,此時導師就會教導我:“別人這么做不一定是對的,為什么要和別人一樣呢?”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科研之路注定是一條獨木橋,若要成一家之言,注定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而且朝著清晰的方向走下去。
再次,明悉方法。研究主題一旦確立,就要找到最高效的方法,上至文獻搜集、文獻篩選、信息綜述,下至時間安排、精力分配,甚至壓力宣泄,都需要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法系統(tǒng)。我在科研前期走過一些彎路,如看無用文獻,不知如何梳理文獻內(nèi)容等。這時,與導師及師兄師姐的交流尤其重要,他們給出的經(jīng)驗性建議,或可減少漫長的迷茫和摸索。當然,更多地還要依靠自己總結歸納。例如,我在讀文獻過程中好用鉛筆即時記錄自己對文中某一觀點的看法,便于后續(xù)整理;我在晚上的學習狀態(tài)最穩(wěn)定,就將困難的任務放在晚上做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調(diào)整,實則都是實現(xiàn)目標的墊腳石。
最后,明誓信念??蒲惺且粓龀志脩?zhàn),既然選擇了學術道路,就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都非一蹴而就,人的思想需要經(jīng)過一個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從陌生,到熟知,再到創(chuàng)新,自成一派,這是一條用跬步丈量出的千里遙程。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必定會出現(xiàn)心態(tài)不穩(wěn)定的情況,這時我就會去導師辦公室,即使不說話,只是看到導師認真做科研的樣子,我就瞬間屏蔽了其他干擾因素,一次次地立志要做和導師一樣的真正的學者。
科研帶給我的財富遠遠不止兩篇即將發(fā)表的論文和繼續(xù)深造的機會,科研已滲透入我的生活與思想。而我的這些成長,終究得益于導師的良苦用心,我對導師的感謝已非言語所能表達,只能激勵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學者,將導師的為人之風、育人之道傳播給更多熱愛科研的后來人。我也十分感謝海大,它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包容的學術環(huán)境為我的成長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即將告別之際,我必將帶著這萬千恩澤,堅定地向前去。
(作者,外國語學院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