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北京那條街







  我曾在北京短暫生活過三個月。 那時身處異鄉(xiāng),總覺得這座城市陌生 而有距離,直到離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 她是那么留戀。不過,我所留戀的不是 那些氣派的宮廷廟宇、旖旎的風景名 勝,而是一條普通的街道———美術館 東街。
  說它普通,它卻小有名氣。我曾在 書中讀到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最能代 表北京特色的是兩條平行的街景:一 條是東四環(huán)沿線,它是北京現(xiàn)代精神 的化身;另一條就是從美術館東街到 王府井大街間的那段,代表著老北京 的古樸韻味。查看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從 美術館東街向南,只需過一個路口,就 到了著名的王府井大街,然而就是這 個路口,很自然地把旅游勝地和喧鬧 吵嚷隔擋在南,留出一片寧靜的古樸 氣息。
  這條街道,常讓我想起朱大可在 《緬懷浪漫主義》中對陶淵明的評價: “一方面浪漫,一方面質(zhì)樸。他用自己 的偉大心靈統(tǒng)一美學的不相容的范 疇,并藉此開辟著通向烏托邦的革命 道路。”這樣的氣質(zhì)或許很難名狀,卻 能把人深深吸引。
  美術館東街的文藝味,很大程度 上來自三聯(lián)韜奮圖書中心 (即三聯(lián)書 店)。在這座安靜而有些破舊的小樓 里,密集地擺放著各色書籍,散發(fā)出極 有情調(diào)的書香氣。
  我曾徜徉于著名的西單圖書大 廈,感覺其更像是商場,永遠的人聲鼎 沸;也曾奔走于圖書市場,書是便宜 了,卻沒有了看書的感覺和欣賞的樂 趣。但每次來到三聯(lián),卻總會被那些默 默閱讀的人所打動。在通往地下一層 的樓梯臺階兩側,隨處可見坐著讀書 的人,他們專注于書中的世界,很少為 外界的紛擾而動,就好像巴黎蒙馬特 高地那些未發(fā)達的窮藝術家坐在街頭 神聊他們的創(chuàng)作,隨興所至,自有一番 天地。我第一次來這里時,就被這樣的 場景震撼了,也就在那一刻,北京有了 讓我最喜歡的地方。也許不知情的人 永遠不會想到,在城市的喧囂中,竟然 隱藏著這般美妙而親切的文化圖景。
  能等上個凳子在這里來說太奢 侈,因此我喜歡找個角落看書———樓 梯、拐角是常呆的地方,在這里看那些 平時可能不想碰或者不敢碰的書,再 合適不過。曾有一次,我看書到晚上 8:30,音樂響起,書店關門的時候,從 地下一層上來,就像完全變換了天地, 恍如隔世,吹著冷風逐漸清醒的感覺 至今難忘。
  時常走在這條街上,流連于服裝 店、食品店、音像店,買些滿足自己或 物質(zhì)或精神需要的東西,而抬眼再看 書店落地窗前那些看書的人,心里會 想,也許從浮躁到平靜的距離,就是這 么遠;也曾在寒冷的冬日,看見書店里 灑滿的陽光,又不由地心生感慨,溫暖 的感覺,原來那么近。而當自己內(nèi)心平 靜,也站在那里靜靜閱讀的時候,是不 是也曾被人這樣掃視過?就好像卞之 琳的那首詩: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 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 人的夢”
  在北京的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來這 里,轉(zhuǎn)轉(zhuǎn)街,看看書,中和一下內(nèi)心的 感受,有時閑散地走在大街上,會覺得 時日很長。經(jīng)常光顧的是兩個小吃店, 一家是南國廣西的米粉,尤其是鹵味 粉,百吃不厭,甚至會發(fā)現(xiàn)酸筍、酸豆 角的味道也能讓人 “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如香辣脆皮魚、鯉魚也很有特色。 另一家主營的是西北特色濃郁的涼皮 和肉夾饃,當然還兼賣老陜的各種面, 其碗大得令人害怕,但絕對能一飽口 福。說來也怪,這兩家小店,頗為隱蔽 卻都生意興隆,真是對“酒香也怕巷子 深”觀念的有力挑戰(zhàn)。
  此外,還有一家老北京私房菜,在 一條小胡同的四合院里。胡同深處的 情景,以灰色調(diào)為主,雖然只隔了幾十 米的距離,時間卻已然倒轉(zhuǎn)了50 年, 似乎和這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毫無聯(lián)系。 我?guī)追鄣刈哌M去,坐在類似天井 的院中四方桌和板凳上,吃著京糕梨 絲和炭火涮羊肉,喝著煮得像牛奶一 樣的羊肉白湯,很是愜意。首都有這個 優(yōu)點,吃美食不用走千里。
  翻看資料,才發(fā)現(xiàn)美術館東街再 過去竟然是“馬市”。明朝年間,北京內(nèi) 城東部以東四為中心,以東四牌樓為 基點,牌樓西北有馬市大街,即今天的 美術館東街。很有點驚詫,歲月流轉(zhuǎn)竟 讓這條街的“前世 今生”顯得如此 “風馬牛不相及”。